水葫芦的利弊(怎么消除水葫芦之害)
一、保护野生动物的利弊
1、适度的保护野生动物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应为动物是不可再生资源,灭绝了就永远不会再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了。
2、但要注意适度!过分的保护会破坏食物链平衡,造成某些处于食物链底端的动物和一些珍贵植物资源数量的缺乏,同时也会对国民经济上造成一定影响!
二、鱼缸种水草的利弊
1、为什么鱼缸中养殖水草会对鱼缸的生态有巨大的好处?水草不仅是天然装饰品,还具有许多生化、生物、物理等方面的益处。在繁荣健康的鱼缸中,水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添加一些水草进去,会对整个鱼缸的正常运转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密植的水草可以帮助提升生化过滤能力
3、鱼缸中的水草可以提供一些过滤能力。水草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可以清除鱼类排泄的废物,还能辅助去除腐烂物质。水生植物通过叶子和根部吸收硝酸盐,它们在碳循环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但是也要记住不能用水草代替过滤系统,它只能作为生化过滤的有益补充。引入植物后,可见和可测量的水质都将得到改善,鱼的活力也会增加。
5、鱼缸中的大部分藻类都是由于水中营养失衡导致的。水草可以与藻类竞争铁、硝酸盐、钾和微量元素等关键营养物质,密植的水草快速消耗掉这些营养元素可以减缓藻类的生长,有助于控藻。这也是很多草缸开缸阶段一般建议密植速生水草的原因,速生水草可以避免水太肥导致的藻类爆发。
6、生长缓慢的阴性草则作用不大,比如常见的小榕、细叶铁等阴性草经常会出现叶面布满绿藻和褐藻的情况,就是因为其生长缓慢无法将关键营养元素消耗掉而导致的。
7、就像陆地上的植物一样,水生植物也会进行光合作用。白天光线充足鱼儿活跃释放出较多的CO2,强光下的水草可以将CO2吸收并转化为氧气释放至水中。
8、植物在夜间呼吸会吸收氧气并将二氧化碳释放到水中,大家普遍认为这种二氧化碳对鱼儿有害。实际上,水草释放的二氧化碳远低于它们的消耗量,并且在夜间不活跃的鱼需要的氧气量相对就比较少,即使植物吸收一些氧气也不会对整个鱼缸的生态系统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9、淡水观赏鱼通常从野外的天然溪流和河流中采集并培育出来的,它们的自然栖息地是由许多水生植物组成。通过将这些植物引入水族箱,有助于模仿它们的野生环境,增添整个鱼缸的美感。
10、虽然现在很多观赏鱼都是人工培育的,但是它们在有水草的鱼缸内状态和颜色都会更好,比如常见的宝莲灯鱼在密植水草的鱼缸中颜色会更加艳丽。每年9月份开始的短鲷季有很多野生短鲷被采集并出售,这些野生短鲷在草缸中状态也会更佳。
11、鱼缸中的追打、猎杀一刻也不曾停歇。密植的水草可以为弱势鱼提供躲避空间,也可以成为刚出生的幼鱼幼虾的庇护所。如果没有水草,鱼可能会被折磨到疲惫不堪并可能死亡。此外,水草还促进繁殖和产卵,野外的大多数物种都会在水草中进行产卵。
12、精心配置的水草可以使鱼缸变成水下园林
13、当然了,水草缸最重要的作用是观赏性非常好。家中摆放一口草缸,每天喝着茶看着摇曳的水草,岂不美哉?
14、当然了,也不是所有鱼缸都能添加水草,需要根据所养殖观赏鱼的种类以及鱼缸的硬件条件,综合判断是否能养水草、应该养哪种水草。
三、外来植物的外来植物的利弊
一个外来植物稳定建立种群之后,会对新地域产生近期与长期的影响,前者是具体的经济影响,后者则为生态影响。不过,外来植物的生态影响常常难以及时认知,多数情况是其有利的一面掩饰了负面影响。
外来植物能够破坏并污染生态环境,并导致生态灾害陆续发生;还会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植物的生存,导致本地植物的消失与灭绝。水葫芦能大量吸收水体中的富营养成分而净化污水,但若不及时打捞又会腐烂变臭,重新污染水质。据云南省调查,滇池每公顷水面的水葫芦约200万株,鲜重300多吨。并且水葫芦的繁殖能力极强,在适宜条件下每5天就可繁殖新植株。昆明市为治理滇池水葫芦,近年已花费40多亿元。滇池草海,过去曾有16种当地高等植物,但随着水葫芦的肆虐,到今天只剩下3种了。明末引入的仙人掌,如今已取代了华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干热河谷地段的原有天然植被。原产美洲的紫茎泽兰现已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发生区常以满山遍野、密集成片的单优植物群落出现,迫使原有植物群落衰退和消失。多年前引入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现在急剧扩散到长三角地区,处处都能看到集生的群丛,各地生物多样性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生长过程中可释放酚酸类、聚乙炔、倍半萜内酯及甾醇等化感物质,对禾本科、菊科等短生活周期草本植物有明显的抑制、排斥作用。从欧洲引进的用于护滩消浪的大米草,已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疯狂扩散,严重破坏近海生物的栖息环境,使沿海养殖的多种生物窒息死亡,还堵塞航道,影响海水的交换能力。藤本植物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的入侵,改变或分割了乔-灌-草等原有层次的正常生长发育,使植物群落单一而脆弱,必将引起生态演化的“卡壳”。调查显示,中国各类生物物种受威胁的比例在20%~40%之间。1960年代在云南景洪发现的24处普通野生稻的分布点,到现在仅存一处。最新的研究表明,全世界濒危的植物物种,大约有35%~46%是由外来生物入侵造成的。生物入侵已成为导致物种濒危和灭绝的第二位因素,仅次于生存环境的丧失。
另外,入侵植物还直接威胁人畜健康。豚草和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已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的15个省市。散布的花粉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症的主要病原物,可导致“枯草热”症,1983年沈阳市人群发病率达1.52%。台湾引进的木麻黄给黑角舞蛾提供了中间宿主植物,造成1928年大面积的相思树林病变。我国西南地区紫茎泽兰严重危害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植株所含的毒素易引起马匹发生气喘病,牛羊也因缺乏可择食饲料而数量锐减。
外来植物还可诱发无序杂交,使种质丧失。自然界中自交或杂交是繁衍种群的基本策略,倘若外来植物亲源与土著种相近,将使自然杂交率提高,改变土著种的基因组成,丰富或降低基因多样性。来自异域的各种花卉、宠物等,一旦被弃养、弃管、放生或逃逸到野外生态环境中,其自然的隔离因素消失后,便随意与当地土著种杂交,所生后代一方面可能产生新的品种,另一方面也会引发当地纯种优势逐渐消失。
本文来源网络